管家咀村是陜西米脂縣最大的貧困村。高飛是國家能源集團派駐在管家咀村的駐村第一書記。
在駐村一年半時間里,高飛“用腳步丈量民生”,踏出了4萬公里“駐村路”,相當于繞了地球一圈。
2018年底,幾場冬雪下來,厚厚的雪蓋蓋滿了陜北高原的山川梁峁。在人們急切翹盼春天來臨時,高飛到了管家咀村。在僅有一張床和一張小桌子的貧困戶出租房里,高飛落下腳,安了家。
進村第二天一早,高飛就開始了第一項工作:入戶走訪!
管家咀村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(qū),村里的道路崎嶇蜿蜒、狹窄險要。高飛爬坡下洼,一戶一戶走訪。整整兩個星期的起早貪黑,全村864戶2256人的基本信息全部被高飛詳細記錄下來。
在村民郭翠玲家,高飛聽到了這樣一個故事:有一年,郭翠玲家僅有的一頭牛走丟了,那是家里最值錢的家當,她和老伴兒心急如焚,不顧天黑、道路狹窄險要,執(zhí)意出去找牛,沒成想,把自己的腳扭傷,直到現(xiàn)在腿腳還不靈便。看著郭翠玲一瘸一拐的背影,想到村里的老百姓還過著窮日子,高飛心里很不是滋味。
另一件觸動高飛的事是這里的校舍和孩子們的學習條件。
冬季,陜北的天黑得特別早。一天傍晚,高飛路過管家咀小學時,在大門外看到,夜幕里幾個年紀不大的學生正端著碗在外面吃飯,還有幾個學生竟然爬在乒乓球臺子上摸黑寫作業(yè)。
他走進學校,找到老師了解緣由,沒想到所有老師地回答都是,“孩子們自己習慣了。”看到高飛不解,校長把他拉到了辦公室,講述起了其中的原因。
原來,這些住校的孩子,都是留守兒童,多數(shù)家庭情況不好。他們從小在家里接受的教育就是節(jié)約用電,來了學校依然保持著在家的做法,生怕浪費電!拔覀兛吹胶髸八麄兓亟淌依锍燥垖W習,但我們不在眼前時,他們還是會跑出去!
高飛還了解到,住校的孩子們最小的只有8歲,最大的不過13歲。孩子們平時住在二樓,上廁所需要從二樓跑到一樓操場西邊拐角處的旱廁。雖然從宿舍到廁所不過200米的距離,可是在黑乎乎的夜里,對于孩子們來說,去上廁所仍是不易。孩子們的情況讓高飛也很揪心。
在走訪中感悟和思考,高飛得出了一個結論:基礎設施薄弱是制約管家咀村發(fā)展,影響貧困戶生產(chǎn)生活和脫貧致富的難點。一定要將基礎設施的改善做好。高飛下定了決心,并將第一份改善基礎設施的方案遞交給了國家能源集團。
不久,管家咀村小學校園里就安好了2盞路燈,晚上去廁所,孩子們再也不用怕黑了。不僅如此,村里主干道旁也新裝了60盞太陽能路燈。道路通,百業(yè)興。國家能源集團還在管家咀村投資新建了四座便民橋,加寬了一座原有的便民橋。
便民橋的修建和路燈的安裝,解決了300多戶村民出行難、農(nóng)作物運輸難的問題。村民王老漢高興地說:“以前去對面山上種地都要繞好遠的路,現(xiàn)在橋修起來,路燈裝上,大伙兒出行更方便了,致富的信心更足了!”
走訪中,11歲的小學生馮博碩和高飛成為了好朋友。他家兄弟三人,父親馮乾宇因腦供血不足,不能干重活,母親在村里打零工沒有穩(wěn)定收入。在高飛與村干部的幫助下,馮博碩的父親成為了村里的保潔員,除了種地外,一年額外多了7000多元的收入。
馬紅花是一名聾啞人,家中有三個上學的孩子,丈夫常年在外打工,生活比較困難。了解到她家的實際困難后,高飛與村干部幫助他們一家與村里另外幾家貧困戶聯(lián)合搞養(yǎng)雞,鼓勵他們養(yǎng)殖致富,讓他們對未來的生活變得充滿了信心。
為了讓村里的留守孩子們安心學習,高飛找到了自己的“娘家單位”——安監(jiān)局,發(fā)動同事開展一對一幫扶,為孩子捐款捐物,幫他們度過難關。 他還自掏腰包,在村里包了一塊地,將種植的蔬菜瓜果的很大一部分捐給了村小學,用于幫助孩子們改善伙食。
……
秉持著一名駐村書記的責任和擔當,高飛在米脂縣管家咀村打通了扶貧路上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圖文來源:國家能源集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