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吳堡縣城通往紅灣村的路,迂回蜿蜒,急轉(zhuǎn)彎也多。但正是這來來回回的山路接通了農(nóng)民與外界的聯(lián)系。彎道陡且長,每走一段,都讓人下意識記一個數(shù),驅(qū)車停穩(wěn),整整駛過46道彎。
“你們是誰?來紅灣村干嘛來了?”村民看到記者有點面生,上前詢問。
“我們是國家能源集團的,過來采訪!
“哦,那你認不認識我們高瑞書記,他就是國家能源集團派來幫助我們脫貧的人。”
剛進紅灣村,還沒見到高瑞本人,就先從一名青年村民口中聽到了“我們高書記”的名兒。隨后幾天里,跟著高瑞走在紅灣村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這位從國家能源集團來的“第一書記”已經(jīng)完全融入了這個村莊。他看到老人膝蓋上貼著厚厚的膏藥,會關心地詢問;村里正在嬉戲玩耍的兒童,會和他親昵地玩游戲;大娘們會拉著他的手,和他說說自己最近的煩惱和心里話……
一段“彎路” 讓村民錢袋子“鼓起來”
彎彎山道上那汗?jié)褚律赖谋秤,縱橫阡陌中那沾滿泥土的鞋子,昏暗燈光下那訪貧問苦的關切,萬籟俱寂夜里那一碗泡面晚餐……這一個個鏡頭切換出來的,是第一書記高瑞的工作和生活常態(tài)。
如同紅灣村里的彎路一樣,如何讓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?高瑞也曾走過“彎路”。
高瑞到崗后不久,便向吳堡縣申請了產(chǎn)業(yè)補助,為村民引進5000只雞苗,并讓村里身有殘疾的貧困戶來負責戶外散養(yǎng),增加就業(yè)崗位的同時提升貧困村民收入。半年后,他提出申請,向神東銷售已經(jīng)成熟的5000只雞。很快,申請獲批,為了能讓村民盡快拿到錢,他趕緊安排村民宰殺。
但令高瑞萬萬沒想到的是,自己的好心差點打水漂兒。神東礦業(yè)服務公司來電,通知高瑞:所有宰殺的雞都需要提供食品安全檢疫手續(xù)證明。高瑞一時慌了手腳,頓時感覺“頭有點大”。他冷靜下來,確認榆林市具有宰殺資質(zhì)的正規(guī)屠宰場僅在靖邊縣有一家。紅灣村的散養(yǎng)土雞必須先到靖邊縣的屠宰場宰殺,肉食品經(jīng)靖邊縣動物衛(wèi)生監(jiān)督所檢疫合格后,再運往神東。
由于時間緊、路程遠、環(huán)節(jié)多,高瑞緊急聯(lián)系了一輛大卡車載滿5000只散養(yǎng)雞從紅灣村出發(fā),高瑞開著自己的私家車一路相隨趕到近200公里外的靖邊縣,宰殺、包裝、手續(xù)操辦全過程。高瑞心里想的是萬一這5000只雞出了問題,村民這大半年就白忙活了,一定不能讓他們拿不到錢。整整兩天兩夜,他和隨行同事睡眠不足5個小時,按時將散養(yǎng)土雞和檢疫證明運送到了神東。好在功不唐捐,此次銷售為紅灣村帶來了26萬余元的凈利潤。
“慚愧!讓百姓錢袋子鼓起來的初心是好的,但由于經(jīng)驗不足,還是走了彎路。”高瑞在他的工作日志里進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評。
“忙書記”換來了“幸福指數(shù)”
高瑞為村民謀取的福利,大家都看在眼里,記在心上。今年4月,紅灣村幸福院正式投入使用。閑暇午后,村里的老年人都陸陸續(xù)續(xù)聚在這里打牌、聊天,訴說著紅灣村的變化。
薛大爺是幸福院的?,說起紅灣村的變化,他滿是感恩:“現(xiàn)在幸福院真是建設好了,我們太喜歡這里了。一頓飯1.5元,說實在的,這點錢連一瓶水都買不來,更別說吃飯了?墒切腋T旱娘埐司椭皇1.5元!鼻榈缴钐,老人拍了拍高瑞的手,“高書記,替我們謝謝你們單位。”
幸福院的下午,充滿了歡聲笑語,村民們圍著高瑞,談天說地,像親人一樣。
村里人早已把高瑞當成了自家人,高瑞也把對村民的幫扶做到了實處細處。紅灣村距離寇家塬鎮(zhèn)約6公里,沒有開放公共交通。高瑞每次駕駛私家車途經(jīng)這段路時,遇到步行的村民總要停下來,將村民捎上一程。有一次,貧困戶薛春蘭偷偷在車里留下了10元錢。高瑞明白薛春蘭的心思,但又怎么能收老鄉(xiāng)的錢呢,高瑞便退了回去。
“高書記,我們常坐你的車,就給這一次,您收下吧。”
“大娘,錢絕對不能收,我的車次次可以坐,我們過來就是為你們服務的,怎么能要你們的辛苦錢呢。”
無償載客的次數(shù)多了,感動事兒也做多了。村民對高瑞的印象越來越好。就是這樣一點一滴,成為了紅灣村的“貼心書記”。
高瑞發(fā)自內(nèi)心地感慨:都說第一書記是來打通扶貧的“最后一公里路”,現(xiàn)在才知道原來“行百里者半九十”,這“最后一公里”才是真正走到百姓心里的關鍵。
就在前不久,高瑞去探望獨居的貧困戶薛鳳仁老人。當他來到老人家門口,發(fā)現(xiàn)和往常不太一樣,大門沒上鎖,敲了幾下門都沒動靜。高瑞有點急了,趕忙推門沖了進去,屋子里煙霧繚繞,老人躺在床上意識模糊。高瑞趕緊打開門窗通風,用力推了幾下老人,老人才逐漸恢復清醒。這一次的事兒讓高瑞百感交集。
冬天里,紅灣村的村民都有燒爐火的習慣,高瑞說自己平時應該對孤寡老人多上點心,給他們普及安全知識,不能讓這樣的事情再發(fā)生了。
過了幾天,高瑞遇見了薛鳳仁老人,打了聲招呼:“大爺,您還認識我么?”
老人抹了抹嘴,回想一番,搖了搖手。
高瑞撓了撓頭,嘿嘿一笑說道:“要走到百姓的心里,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呢!
把“彎道”走成“直道”
走彎路走出經(jīng)驗來。一個個樸素故事、一樁樁感人場景,無不飽含真情為民,融匯扶貧成效。
紅灣村村支書說:“和別人不同的是,面對彎道,高瑞總有把‘彎道’走成‘直道’的能力!笔堑,無論是險些被耽誤的5000只雞,還是給村民普及安全知識,對高瑞來說,都是扶貧路上的“彎道”。正因為如此,這些“彎道”都將變成了一線扶貧的經(jīng)驗方法,讓他在平衡、處理各種問題上游刃有余。
高瑞在職的10個月期間,走訪紅灣村63戶貧困家庭上百次。這里的貧困戶聊起高瑞,都是說不完的感謝,F(xiàn)在,來幸福院的老人越來越多了,他們都喜歡趁著高瑞午飯后休息的間隙,找他們心中“我們的高書記”嘮嘮家常。
高瑞的心里最放心不下的也是這些貧困戶,有些老人要是很久不出現(xiàn)在幸福院了,他就要去家里走上一趟才放心。
只要看到村民的笑臉,高瑞的心里就暖暖的,“說明我這個第一書記干得還行!
從第一次來到紅灣村到現(xiàn)在,高瑞無數(shù)次往返于吳堡縣城和紅灣村。路途中的46道彎,哪里有個急轉(zhuǎn)彎,哪里的坡又比較緩,他早已爛熟于心。把彎路走成直路,靠的是一次次的經(jīng)驗累積。扶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,而是一項長線工程。腳下沾了多少泥土,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,從發(fā)展經(jīng)濟到培殖產(chǎn)業(yè)再到培養(yǎng)人,在這不到一年的時間里,高瑞用自己的雙腳走“直”了紅灣村扶貧攻堅的“最后一公里路”,也從自己走過的“彎路”里總結(jié)出了經(jīng)驗方法。村民們看在眼里,也都記在了心上。
“大爺,您認識我嗎?”
“您是......”
“我是高瑞啊!
“哦,高書記,我知道你,你真是個好人!
“這條路彎道多,我送你回去吧!
“不了,我老了,最不缺的就是時間。那些彎道一步一步慢慢走,就不彎了!保▌⒒荩
圖文來源:國家能源集團